《Bioact. Mater.》综述:3D打印可定制“微针”的设计和制造(2)
时间:2023-10-24 10:21 来源:南极熊 作者:admin 点击:次
2.1 材料沉积 FDM由一组夹辊组成,可产生挤压熔融材料的压力。固体热塑性聚合物长丝放入机器中,在机器喷嘴中加热并作为熔融聚合物逐层挤出到构建板上。由于下一层是在上一层完全冷却凝固之前打印出来的,因此两层会融合在一起。这一过程不断重复,直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设计的整个模型成型。FDM是最普遍、最经济实惠的材料沉积打印方法。由于FDM打印机既便宜又容易获得,常常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FDM的制造成本较低,但其主要局限是打印分辨率较低。因此,FDM打印的MN通常需要后加工步骤来提高MN的分辨率。图4总结了使用材料沉积技术打印MN的示例。
图4 材料沉积技术制造微针(MN)
2.2 大桶光聚合技术 VP是一种3D打印技术,在大桶中光固化液体,通过逐层工艺打印出构造物。最常用的VP技术包括SLA、DLP、CLIP和TPP,主要区别在于光源和平台不同。VP的高分辨率可快速制造出复杂几何形状的小型结构,因此近年来VP打印往往成为MN等复杂生物医学设备快速原型制造的首选。图5总结了使用VP技术打印MN的实例。
图5 采用各种VP 3D打印技术制造的MNs
3. 3D打印MN的生物医学应用 近年来,3D打印的出现极大促进了MN的生物医学应用,其多功能性设计、易定制性和高度复杂性不仅提高了MNs的给药效果,还为给药以外的新应用领域提供可能,如生物提取和生物传感。 3.1 透皮给药 MNs微创给药可大大减少病人的不适和疼痛,并降低皮肤创伤和感染风险,而皮肤创伤和感染是皮下注射常见的不良反应。此外,与透皮贴片和局部制剂等现有方法相比,MN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于一些口服药物,如蛋白质、抗体、抗原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使用MNs给药是一种更好的选择,这些药物吸收效率较低,在胃肠道中会被降解。传统的MN制备方法在药物释放可调性、药物负载量和药效等方面受到限制。3D打印技术可MN几何形状定制,用于改善这些问题。例如,3D打印可精确制造复杂微针结构,从而适应不同药物释放机制。通过VP和材料沉积技术制造的实心MN可以涂上药物,并通过被动释放的方式释放到皮肤中。利用3D打印技术的多功能性,3D打印的MNs可以设计集成功能,以便在温度和pH值等外部刺激下主动释放药物。因此,3D打印MN作为一种可行的给药方式有望在胰岛素局部给药、癌症治疗和感染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
图6 用于透皮给药的3D打印MN
3.2 提取生物样本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富含大量的生物标记物,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MN提取生物样本,如血液、ISF和组织样本,用于疾病诊断和监测。虽然按体积计算,70%的真皮由ISF组成,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方法在对皮肤造成最小损伤的情况下收集足够的ISF用于分析。目前提取ISF的方法包括抽吸水泡,这种方法可能会受到细胞内物质和炎症标志物的污染,原因是为了制造水泡需要将表皮与真皮分离。反向离子透入法,其中涉及电流、微透析和开流微灌注,这两种方法分别涉及植入半透膜或钢网管。MN为提取生物流体、组织和细胞提供了一种相对快速、微创和友好的选择。
图7 用于提取生物样本的3D打印MN
3.3 生物传感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MN最常用的生物传感技术,通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化学信号检测体内生物或化学物质。由于MN能够透过角质层,可直接评估富含生物标记物的真皮层ISF。基于MN的生物传感器可对皮肤病变组织进行实时分析,无需提取ISF或病变组织。从临床角度来看,简化了生物化验过程,缩短得出结果时间。因此,MN生物传感器已在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中得到应用,为实时监测身体状况或快速检测病变组织提供一种可穿戴、微创的选择。
图8 用于生物传感的3D打印MN
4. 总结与展望 本综述介绍了用于制造MNs的3D打印技术,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深入探讨3D打印MNs的当前和新兴应用。3D打印的优势包括高分辨率、高可定制性、与生物材料的兼容性以及一步法的制造过程,这些优势使新型复杂MN的制造成为可能,并提高在各种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效果。在临床环境中,透皮应用MN所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必须确保MN在完全溶解前一直插在皮肤中,微成型作为大规模制造MN最常用方法,无法满足患者不同皮肤状况或体表轮廓。因此,3D打印将是更好的选择。除了透皮给药,3D打印MN还可用于向其他组织、器官和损伤部位非透皮给药。除小分子药物外,MNs还可用于递送生物制品,尤其是大分子,从而为疫苗接种和治疗需要复杂疗法(如蛋白质、基因、药物和金属离子联合疗法)的复杂疾病提供可行的选择。除了递送,3D打印制造的MNs还可用于皮肤组织活检或细胞应用。总之,在这些需要精确控制和改变穿透深度以及机械性能的高敏感领域,3D打印制造的MN将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3D打印技术在制造MN方面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创新仍处于研究或临床前水平。但该技术具有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高度个体化、可定制性和高分辨率,未来有望促进治疗、诊断和医美领域的发展。 文章来源: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3.09.0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