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二院挑战“生命禁区” 3D打印让恶性颈椎肿瘤患者获新生
时间:2022-01-07 14:21 来源:上游新闻 作者:admin 点击:次
恶性肿瘤长在颈椎上,长达4节段颈椎必须切除,而拿掉椎体后的大跨度支撑,又是另一个医学难题。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联合MDT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了第一例高难度“前后入路联合颈4-颈7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术”,再次刷新高难度手术纪录,为患者带来新生。 颈痛难忍 竟是肿瘤“吃掉”了椎体 今年9月开始,48岁的王女士时常感觉颈部疼痛难忍,她到外院被诊断为:慢性炎症伴骨髓水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并未得到缓解。时至11月初,王女士的颈痛已发展到只能躺在床上,连翻个身都非常困难,一动就疼得满头大汗。锥心刺骨的疼痛一度让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经过多方打听,她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寻求帮助。 仔细查体并询问患者病情病史后,该科接诊医生程昀主治医师高度怀疑系因结核或肿瘤等病因引起剧烈颈痛。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遂将患者收治入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王女士不幸被诊断为:1.C4-7恶性肿瘤(Tomita10分);2.周围型肺癌(伴骨转移、肩胛骨转移、气管旁淋巴结转移);3.肺动脉栓塞,病情危重且复杂。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柯珍勇教授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进展,并迅速组织院内肿瘤中心、血管腹壁疝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会诊。经MDT团队仔细分析评估,患者虽处于肺癌晚期,但目前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在个性化的治疗下患者的生存期可观,可达3~5年。而治疗的第一步,首先是要切除患者脊柱上的肿瘤,“保住”脊髓,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
(术前CTA成像,红色为血管,黄色为肿瘤组织)
术前3D打印模型 精准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 通过仔细查体及分析影像学检查,柯珍勇教授发现,王女士的病情比预想的更加复杂、手术风险更高:患者肿瘤侵犯了颈4至颈7段椎体,“吃掉了”脊柱前后方的大部分骨头,病变椎体占整条椎体的4/7,如按照常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全椎体切除,术后脊柱重建非常困难;肿瘤严重压迫脊髓,术中正常操作都可能成为引发瘫痪的最后一根稻草;肿瘤已经推移压迫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且其表面血管众多,术中稍有不慎可能引发致命的大出血;肿瘤巨大,单一前方或后方手术入路很难将肿瘤完整切除……但因椎体肿瘤已压迫脊髓,如不及时手术任由其发展,完全瘫痪几乎成为必然结果,更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手术势在必行。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柯珍勇教授团队针对患者的病例特点,多次分析讨论,凭借多年对骨肿瘤疾病治疗的经验体会,特别是脊柱肿瘤手术技术的沉淀和积累,初步制定了个体化手术方案:前后入路联合切除颈4-颈7段脊柱肿瘤,充分减压后植入3D打印人工椎体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3D打印技术将“量体裁衣”打印出契合患者的人工椎体,其海绵状的微孔结构有利于相邻正常脊椎的骨细胞长入其中,最终实现骨与金属界面的融合,保证了椎体的整体力学性能。 “尽管肿瘤体积巨大,手术难度、风险极高,但我们领先的骨科技术和先进的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最大程度的为病人减轻痛苦,使其回归正常生活。”柯珍勇教授的一席话,让王女士及家属看到了希望。 术前,柯珍勇教授团队多次组织血管腹壁疝外科、胸心外科、呼吸内科、肿瘤中心、麻醉科、输血科、ICU、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从术中出血、手术入路、病灶全切、重建脊柱稳定性、围手术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研判,最终确定手术方案细节及手术风险应对预案,并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数据3D打印出契合患者的人工椎体。 前后联合入路挑战“生命禁区” 历时12小时精确切除+稳定重建 11月30日8点,手术在重医附二院副院长邓忠良教授的指导下,在MDT多学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柯珍勇教授带领团队程昀、陈萧霖、温亚枫经后入路,小心暴露椎体后方,放置椎弓根螺钉固定稳定颈椎,在充分减压并保护神经、血管前提下,逐步切除肿瘤侵及的椎体后方结构及软组织等重要结构。在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下,手术团队将患者翻身行前路手术。凭借过硬的手术技术,柯教授经肌间隙进入椎前,小心暴露并分离出椎动脉,在保护椎动脉的前提下,完整切除了肿瘤侵犯的椎体,并将预先打印的3D人工椎体植入并固定。 紧接着,手术团队继续两次将患者翻身,依次取仰卧位、俯卧位,调整假体至满意位置后予以螺钉间适度加压后锁紧,充分冲洗、止血,撒入预防感染药物,逐层缝合筋膜、皮下和皮肤……“该患者手术的难点,一是出血多,椎体转移瘤患者术中出血较多,需要术前对肿瘤节段动脉栓塞来减少术中出血;二是风险大,前后入路联合手术,需要保护椎体前后的大血管和脊髓;三是剥离难,椎体全切,该部位周围有强大的颈部肌群及软组织附着,剥离困难,前方有椎动脉等重要血管脏器,要在手术过程中仔细保护;四是创伤大,围手术期管理困难,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完成;五是重建难,侵犯椎体节段多,涉及范围广,因此使用了3D打印个体化定制人工椎体来解决脊柱稳定问题。”柯珍勇教授总结道,该手术汇集了多学科团队的智慧,突破了重重难点,历时12小时,终于顺利完成这一高难度手术。
(术前、术后颈椎X片对比)
(术前、术后颈椎CT对比)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以及家属的配合下,术后一周左右,王女士在家属的搀扶下可以下地行走,术后半个月,在腰椎支具保护下实现自己下地行走,目前已转出脊柱外科中心,投入进一步原发肿瘤治疗中。恶性肿瘤长在颈椎上,近4节颈椎必须切除,该术式不仅对技术水平有极高要求,也是对医生心理和耐力的考验。而如何实现拿掉椎体后的大跨度支撑,也是巨大的医学难题,可算得上脊柱外科中最具风险和挑战的手术。近年来,重医附二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逐渐挑战高、精、尖手术,为一批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病痛。此次,率先在我市开展如此高难度的脊柱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标志着该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在脊柱肿瘤手术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