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李春枝:十年内机器人将进入家庭
时间:2024-11-05 13:38 来源:新京报贝 作者:admin 点击:次
转弯、抬起手臂、伸出手指、精准抓握模具……11月1日,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一名工程师正在操作手中的传感器装置,通过传感器,一台人形机器人以相同的姿势抬起手臂,稳稳抓住了前方模具。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机器人抓取后的运动数据将会被收集,为工程师调整机器人动作参数和算法提供参考。这家成立于2023年11月的创新中心近期刚完成授牌,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再到10月10日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实现了“天工开物”。今年8月21日,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1.1PRO”和“天工1.2MAX”亮相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而4个月前首发的“天工1.0LITE”,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期创新中心在正式升级后,定位更加明确和高远,将发挥好“三个统筹”的角色,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路的融合水平。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图/受访者提供
在专访中,李春枝还分享了对国内外机器人研发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思考,她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方向是赋能千行百业、深入千家万户,未来是人机共融的时代。李春枝还作出预测,未来国内人形机器人成本有望控制在20万元以内,10年内机器人可进入家庭服务人类。
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赋能千行百业,预计10年内可进入家庭
新京报贝壳财经:10月10日,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此次升级的意义在哪里?
李春枝:此次升级进一步明确了创新中心“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支撑国家战略”的发展定位。升级后,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围绕天工、开物“两大任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并发挥好行业资源组织者、产业发展培育者、落地应用推动者 “三个统筹”的角色,致力于解决各类创新主体共性问题,推动具身智能产业标准制定,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高效配置和融合水平。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4月到8月,“天工”机器人已经实现了两次迭代,迭代后“天工”实现哪些突破?这个迭代速度是否会成为常态?
李春枝:今年4月,创新中心发布“天工1.0LITE”,8月,“天工1.1PRO”、“天工1.2MAX”以及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天轶发布。目前,“天工”机器人已实现流畅的手眼协调、手眼交互等功能,同时还可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多种复杂泛化地形中实现平稳移动。
创新中心基本保持着每两个月发布一个新技术的节奏,涵盖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这些升级最终都将体现在机器人的操作性能上。
新京报贝壳财经:“天工”机器人要进一步迭代还需突破哪些问题?如何突破?
李春枝:未来“天工”机器人的进化仍将集中在本体、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大模型三个方向。除了打造具有高安全、高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的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我们还将提升“天工”抗击打和抗推拉能力,使得“天工”能够更加灵活、稳定地与环境互动。
具身智能大模型方面,高性能具身智能体“开物”正加速开发。“具身大脑”负责任务规划,“具身小脑”负责技能执行,具身大脑与小脑的协作将形成具身智能的新范式。
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全身移动操作能力也是主要的研发方向,我们的研发团队预计很快就可以实现这一技术并进行展示,到时候人形机器人就可以实现一边走一边弯腰捡东西的复杂操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方向在哪里?将在哪些场景得到广泛应用?
李春枝: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方向是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提供服务,未来它们将在工业、商业和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工业领域,它们可以执行重复性高、危险性大的工作,如物料搬运、装配等,由于工业场景对自动化生产有刚性需求,且成本耐受力强,人形机器人有望在这一领域最早实现商业化落地。
随着人形机器人具备基本的感知理解与决策能力,它们还将在商业服务领域得到应用,如巡逻、物流仓储、商业导览接待服务等。家庭服务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程度要求较高,未来人形机器人也会深入家庭,提供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的服务,我认为这一场景在10年内就可以实现。
新京报贝壳财经: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还会有哪些发展趋势?
李春枝:从目前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未来将迎来技术突破加速、产业链重构与跨界融合和商业化应用加速。
技术方面,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和视觉语言导航(VLN)模型的发展,反映在产品上将是机器人会变得越来越智能,能够直接听懂人的需求,并执行越来越复杂的任务。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产业链将经历重构,促进不同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瓶颈的克服、产业链的完善及成本的降低,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人形机器人技术将实现质的飞跃,并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技术差距小,未来是人机共融的时代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融资情况如何?
李春枝:2024年机器人行业的融资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大量的融资集中在具身智能领域。之前有声音称美元基金都在撤出这一领域,实际上并没有,今年美元基金仍在持续投入,国内有几家公司都已经获得投资,这就证明美元基金持续看好这一个赛道。总的来看,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表现出对机器人产业的高度热情。我们也作为最好的投资标的,目前有非常多国内的头部资本在与我们接触。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欧美各国也在加快研发人形机器人,国内外机器人研发是否存在差距?
李春枝:就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技术而言,国内外并无实际的代差。在运动控制以及具身智能大脑这些关键层面,国内外的差距微乎其微。在专利增长和数据层面,中国甚至呈现出了显著优势。我国数据行业强大的资源组织能力、出色的采集能力,再加上工业场景对智能机器人持开放态度,这些都极大地有利于我国率先打通全链路。
然而,当前中国机器人在 “灵巧手” 以及硬件本体运动的丝滑程度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我们已计划在硬件层面加大投入力度。除此之外,算力不足是全球机器人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机器人全身运动控制芯片和算法芯片方面,我国暂时还未实现全面国产化。
不过,我认为随着国产芯片的蓬勃发展,算力问题有望在未来得到解决。而且在机器人控制芯片领域,当前国产替代芯片的性能已经能够达到国外芯片的 80%。
新京报贝壳财经:特斯拉CEO马斯克此前曾表示,未来每个人会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甚至两个。近期,他还称,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00亿台,每台售价仅2万-2.5万美元,如何看待马斯克这一预测?
李春枝:按照马斯克的设想,未来每个人配备两个人形机器人或许会成为现实。一旦如此,人形机器人百亿级的销量规模与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特斯拉此前发布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宣传视频,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人机共融的美好画卷,而我深信这一场景在未来定会成为真切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擎天柱机器人的大部分硬件都采购于中国,国产化率颇高。以机器人关节所需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部件为例,它们在中国已然发展得相当成熟,这些产品不但质量可靠、稳定性极佳,而且价格亲民。
马斯克提出人形机器人售价在2万-2.5万美元,在我看来,这只是最低配置的价格。若给机器人配备“灵巧手”,价格必然会大幅提高,所以当我们关注价格时,必须考量其背后的配置因素。在国内,我们希望将成本控制在 20 万元以内。
需要留意的是,马斯克所给出的价格是基于极为乐观的量产情形而预估的。当前,所有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大概率都不是最终形态,整个行业都在快速地对硬件和软件进行迭代更新。基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要达成这一乐观的目标价格,或许需要经历一段摸索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产能逐步提升。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将发挥关键作用,这一优势是我们极为显著的竞争力所在。结合我国正在开展的产业升级进程,未来在人形机器人这一竞争赛道上,中国必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有力角逐者。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对于人形机器人还存在关于道德伦理与安全的担忧,如何让人形机器人在服务人类的时候不越界?
李春枝:尊重人类规则和权利,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底层规则,这也是我们在产品研发中所必须做到的。当前,创新中心也在积极呼吁和联通全球顶尖企业和组织,通过全球性合作,共同探讨和制定人形机器人的伦理和安全标准。
新京报贝壳财经:去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您如何评价北京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优势与挑战?
李春枝: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突出领域,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北京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大模型企业,参数量巨大,能够给机器人智慧赋能。同时,北京一流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众多,能够提供人才与研发支持。除此之外,创新中心所在的亦庄还是产业集聚区,具有汽车、生物医药、物流等多个产业,能够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落地应用提供丰富场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