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门户移动版

主页 > 3D打印专题 >

纳米级的双光子3D打印技术,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3)



双光子吸收

正当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德国女博士Maria Goeppert-Mayer也许是为了正常毕业,从纯理论的角度推导出了她的博士论文:“在特定条件下,双光子吸收是可能发生的!”


『发现双光子吸收理论的Maria Goeppert-Mayer』



她的理论主要是讲:正常情况下,电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要从基态(Ground state)跳到激发态(Excited state)。

就像是跳高一样,他只能跳一次,力量大就跳出去了,力量小就跳不过去,因为世界上没有人会二段跳啊!

她继续说,但是依据量子理论推导,如果光足够强,强到闪瞎你的眼;时间足够短,短到你根本看不见,就可以凭空产生一个虚拟态(Virtual state),帮助他实现二段跳!

你要问,二段跳不合情理啊,反正眼都闪瞎了时间也短,看不见就装不知道吧。


『二段跳的双光子吸收』


所谓的“特定条件”需要多强的光呢?强到在当时的理论框架下,人类根本实现不了!

如果我是在场的答辩博导,我肯定会问一个问题:“So,您的博士论文就是发现了一个无法验证的现象?”

好在我并不在场,当时的真正博导们水平也不错,检查了一下推导没问题,也就授予她博士学位了。

直到1961年,在Maria Goeppert-Mayer从青春少女行将暮年的时候,在人类开始应用激光的时候,她的理论才被实验验证。


『暮年Maria Goeppert-Mayer』


物理就是这么残酷,人的生命在她面前微不足道。

但物理又是那么温暖,她让Maria Goeppert-Mayer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给平凡的一生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

用双光子吸收来“掏洞”

双光子吸收有什么意义呢?它的意义就在于,可以突破朗伯一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的束缚,将吸收效应从负指数规律削弱为倒数规律:



公式不直观,定性地做个图看看,可以发现:倒数规律的吸收效应比负指数要小很多(红色线),根本不是聚焦效应的对手(蓝色线)。

所以二者叠加的最终结果是:光强先下降,然后迅速上升,很快聚焦效应就主宰了吸收效应。


『双光子吸收 注意:与单光子吸收的横坐标轴标度不同』


如此一来,就可以利用双光子吸收效应来“掏洞”了!直到2001年,文首提到的Kawata教授以及孙洪波教授的纳米牛,才将梦想变成了现实。此时,贡献理论的赫兹、爱因斯坦、Maria Goeppert-Mayer早已过世了!

让我们再缕一下时间线,这是一段工程、实验与理论交织推动的历史:

· 1729年,朗伯一比尔定律。

· 1887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 1905年,爱因斯坦从量子的观点,正确解释光电效应。

· 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他的贡献推动了量子理论的成熟。依据量子理论,单光子吸收必须遵循朗伯一比尔定律。

· 1931年,Maria Goeppert-Mayer纯从量子理论推导出“双光子吸收”的可能性。

· 1961年,在激光应用之后,双光子吸收理论得到实验验证。此后,非线性光学与量子光学蓬勃发展。

· 2001年,Kawata教授以及孙洪波教授利用双光子吸收效应,成功实现了“双光子3D打印”,也是唯一一种“掏洞型”3D打印。

双光子3D打印技术的现状

例如,用双光子3D打印技术制作的超微透镜,直径只有100微米左右。这也是Nature上的一篇论文(Nature上的东西都好有意思啊!)


『图片来源:文献[4]』


这种镜片,是别的技术完全做不了的。我本人也做过SLA打印的镜片,透镜效果还不错,但直径最小也得6毫米,也就是6000微米,比双光子打印精度低了60倍!


『单光子吸收的SLA打印,直径6000微米』


除了这种实用价值比较强的,也有比较好玩的,比如下面有人打印了一个最小的泰姬陵:



这个领域领先的都是发达国家。国内也有一家新锐的3D打印公司,做得也不错。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就不说名字了。

总结

本人虽从事3D打印行业,但是学机电工程出身,所以对于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光聚合反应等领域缺乏基础知识。因此文中知识大部分是自学,可能有科学上的错误,若您发现,不吝赐教,感激不尽!

最后,成文过程中受 @看风景的蜗牛君 指教颇多,表示特别的感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