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门户移动版

主页 > 3D打印创业 >

中国3D打印“第一人”颜永年的从业故事

宽敞明亮、规整简洁的办公室里,花白头发、戴着花镜的颜永年精神矍铄,正充满热情地畅谈着他计划中的永年激光快速成形公司。“这个公司要做激光和电子束快速成形,也要做生物活性材料快速成形机器。”他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如果不是面对面的坐着,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位74岁年纪的老人之口。看着他背后的书柜里,几张小孙子的照片单独摆放在最上层显眼的位置。在这含饴弄孙的年纪,相信没有人会不期待坐在摇椅上,享受温暖的阳光、儿孙绕膝之乐,但颜永年却选择了创业。多年来,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令他每每想起就欲罢不能的东西——快速成形技术。

回忆起第一次获悉快速成形技术的经历,虽然已时隔多年,但颜永年还是难掩激动之情。1988年,已经50岁年纪的颜永年正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原本派他去交流材料工程并学习水射切割技术,但一张工业展览的宣传单却彻底改变了他今后十年的研究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颜永年相熟的一位同事给了他一张某地工业展览的宣传单,上面介绍了一项新技术,可以将物体从数字模型直接转换成物理模型。当他读完技术介绍,一阵难以抑制的兴奋瞬间袭遍了全身。不同于以往通过切削等方式的制造方法,这项名为RP的快速成形的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分层处理、层面制造,逐层叠加”,是由传统的“去除法”到“增长法”、由有模制造(刚性较大)到无模制造(柔性最大)的巨大变革。颜永年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它将有可能改变我们整个世界的制造技术路线。手握着宣传单,难以言表地喜悦阵阵涌起,于是下决心要进入RP领域!这是他今后进入3D打印领域的开始。在他搜索相关论文后,结识了一位对中国的快速成形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美国人——Jack  Keverain。

颜永年

颜永年

来自美国费城Drexel大学的教授Jack Keverain曾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过多篇有关快速成形技术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给了颜永年很大启发。1988年底,当颜返回中国之后,前后共三次邀请这位美国学者来华讲学。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在颜的陪同下,Jack Keverain 曾到西安和上海进行讲学,为国内学界介绍了美国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状况和应用情况等,启发了无数快速成形技术的中国研究者。

大约与Jack Keverain同时,一个名叫Chunk Hull的美国人也在进行着有关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并且他的研究成果幸运地被投资人看中,在1986年就成立了现在享誉世界的3D SYSTEMS公司,已经年届50的Chunk Hull成为了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现在行业通用的SLA技术(光固化快速成形),正是由Chunk Hull 提出的,他创造了这个词并为此项技术和装置申请了美国专利。

与许多国外的先进技术不同,光固化快速成形技术从20世纪八十年代晚期被美国学者提出到首次引进到中国,经历的时间并不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颜永年等一批学界先驱。在1990年前后,颜永年回国后不久,就在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快速成形实验室,并建立了清华大学激光快速成形中心。当时,为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科研,颜永年辗转了解到香港殷发公司在代理3D SYSTEMS的产品,但其在核心的控制软件方面没有什么经验,于是他决定引进硬件,自行研发控制软件。由于清华技术团队资金有限,买不起价格高昂的设备,于是双方达成协议,由清华大学提供场地、人员等,香港殷发公司提供SLA-250设备一台套,成立北京殷华快速成形模具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开发快速成形技术。这是中国第一家快速成形设备公司,由颜永年担任董事长,带领博士生在这家虽为企业但更具学术气氛的公司里开发各种软件,进行多项实验,1992年即完成了对用户开放的RPM(快速成形与快速制造)研究与开发平台。期间,国内多家高校相关学者纷纷来清华取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学界形成了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校为重点,多个区域各有特长的快速成形研究格局。

从1988年底回国任教到2000年之间的十多年中,颜永年带领清华技术团队在快速成形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经过多年努力,多次改进、完善,清华团队推出了“M-RPMS型多功能快速原型制造系统”,“这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唯一拥有两种快速成形工艺的系统”;之后,他们又完成了改进型M-RPMS-II的产品化工作,在世界上首先完成无木模铸型制造工艺。可以说在3D打印技术领域,我国的研究与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并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了世界领先,其中就包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这又与颜永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